三伏天對食用菌生產是一種“烤”驗,這個階段的管理可總結為這七個字:降溫通風勤管理。以下為具體管理建議。
菌種運輸一定要用冷藏車。當氣溫達到30℃以上時,需用2℃—20℃冷藏車運輸菌種,運輸中須有防震、防曬、防雜菌污染的措施。應杜絕讓菌種留置在車內暴曬,購買后的菌種宜存放在陰涼潔凈處,及早使用。
接種宜在早晚。7月份是黑木耳接種期,應科學安排當日生產量,在4小時內完成拌料裝袋,及時升溫滅菌,防菌料酸敗。在早晚氣溫較低時段進行接種,接種時菌種盡量成塊、壓實,接種動作要快,并適當增加接種量,嚴格遵循無菌操作要求。
遮陽噴淋降溫。棚頂架設遮陽網(wǎng)和噴淋設施,結合棚外噴水(深井水、水庫水等)降溫;還可在大棚內四周及棚內人行道兩邊挖掘出相通的地溝,引入“跑馬水”降溫。對于沒有采用溝灌流水降溫的,盡量往層架低層排放。有條件的秀珍菇生產基地,可采用管道冷水循環(huán)降溫,降低出菇棚溫度,提高秀珍菇品質;秀珍菇菌包人工降溫冷刺激時,分隔縮小制冷空間提高降溫效果。
加強通風發(fā)菌。發(fā)菌棚頂高宜在3.5米以上,利于空氣流通。黑木耳菌棒在外覆蓋黑白膜的專用發(fā)菌棚發(fā)菌,棚內用電風扇加強通風。香菇菌棒在常規(guī)的出菇棚發(fā)菌,場地要求清潔消毒,撒生石灰。
減少菌棒搬動。黑木耳接種后采取套袋靜養(yǎng)措施,堆高宜低于5層,減少菌棒自身熱量產生。香菇菌棒宜堆成中空的“三角型”或“五角型”,層高40—50厘米,即3—5層,堆間要留有通風道,以利通氣散熱。
適時刺孔通氣。含水量高的香菇菌棒越夏時易爛棒,要在高溫來臨之前進行刺孔,刺孔深度1.5—2.5厘米,以降低菌棒含水量,提高越夏安全系數(shù)。刺孔通氣應選擇在天氣涼爽時段進行,同一發(fā)菌場地,菌棒刺孔要分批進行;刺孔后的2—3天內,都應加強通風散熱,防止菌棒因高溫“燒菌”;有條件的,可采取濕簾降溫或軸流風扇,加強發(fā)菌場地通風。棚溫超過30℃時,不應對菌棒采取刺孔通氣措施,防止空氣進入菌棒內部,菌絲呼吸作用增強,使得菌棒溫度過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