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別名】白馬鞍菌、皺馬鞍菌。
【食用】為馬鞍菌科真菌皺柄白馬鞍菌的子囊果(子實體)。
【分布】多生長在無污染的闊葉林中地上。野生。我國東北及華北、華東及西藏、陜西、甘肅、青海、四川等大部分地區(qū)均有廣泛分布。
【采集】采摘皺柄白馬鞍菌的子囊果。
【形狀】外生菌根真菌。群生或單生。肉質(zhì)子囊果較小。菌蓋初始馬鞍形,后張開呈不規(guī)則瓣片狀,2~4厘米,白色到淡黃色。子實層生菌蓋表面。菌柄白色,圓柱形,有縱生深槽,形成縱棱,長5厘米,粗2厘米。子囊圓柱形。子囊孢子8個,單行排列,寬橢圓形,光滑至粗糙,無色,側(cè)絲單生,頂端膨大,粗。
【功效】皺柄白馬鞍菌味甘,性平。
【加工】食用部位為皺柄白馬鞍菌的子囊果。每年春秋兩季雨后可采摘子囊果,去雜冼凈后,可炒食、煮食、燉食、蒸食、煲湯。

野生皺柄白馬鞍菌整體外觀